2015年10月31日上午,社会学系第十六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顺利举行。30余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沙龙,曹志刚副教授作为特约点评嘉宾应邀出席,2015级社会工作硕士王广德主持本次沙龙活动。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讲题目是《包工制与煤矿安全事故—以D煤矿为例》,主讲人王勇(2013级社会学博士)通过分析D煤矿2011年以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发现包工制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向大家阐述了包工制形成的背景因素,强调了基于矿方、包工头和工人三者不同权力和地位而形成的包工制是诱发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该文通过阐述矿方如何将生产风险转移给包工队,包工头又如何把生产风险转移给工人,让工人成为生产任务和生产风险的实际承担者,力图发现包工制与煤矿安全事故之间的关联性。针对在包工头的劳动控制、经济激励和简单培训下,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违规作业,以及矿方和包工头对煤矿安全事故的“特殊处理”从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对此,王勇也给出了相应的治理方向。
王勇师兄详细、清晰地讲解,得到曹老师和广大同学们的认可,但是大家也提出许多疑问并在一起互相激烈讨论起来。
主持人王广德同学首先发问:“认为矿方到包工头再到一线工人,不仅仅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很有可能会出现生产风险反推的现象,甚至更复杂的关系”。2012级博士生刘丹更加深入地分析认为层层生产风险转移也许并不存在,只是工人自己追逐利益造成的。2014级硕士生陈宁认为:“文章对于对包工制的界定以及煤矿行业产生包工制的背景可以进一步深入论述”。2015级博士生刘杰从政治社会角学度提出矿难事故是由于政府和矿方利益一体化造成的,而包工制与煤矿事故没有因果关系。2015级博士童玉林认为:“文章缺乏具体化的可操作的建议”。
在精彩的点评环节,曹老师围绕文章本身做了详细、清晰地点评并且延伸到如何做研究的问题。首先,曹老师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判,认为以包工制为视角切入到煤矿安全问题的解释框架很好,但是就行文而言提出文章中有随笔、以及观察不敏锐等现象,部分内容的处理逻辑不够严谨。针对有同学提出的文章的政策建议部分薄弱问题,曹老师认为社会学主要是抛出问题并提出解释框架。其次,就同学们比较关心的定量研究的代表问题进行了回应。曹老师认为定性研究比较主张典型性,在定量研究中更主张代表性。关于采用何种方法,关键在于选取的研究主题试用于何种方法。最后,曹老师针对同学们做论文而言,归纳概况研究的四类研究:开拓性研究、验证性研究、对比性研究、领域性或范式性研究。前三者对于硕士而言可以进行尝试,对于博士生而言博士论文可能更多的要做领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