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下午,社会学系第二十一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顺利进行。本次沙龙的主讲人是2015级博士童玉林,由2015级硕士刘逸诗主持。二十余名同学了参与此次沙龙,特邀点评老师为社会学系郭秋菊老师。
本次沙龙的主讲题目是《流动育龄妇女二胎分娩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讲人童玉林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她指出,流动育龄妇女分娩地点的选择是重要的生育行为,通过分析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流动育龄妇女选择在医院之外尤其是家中分娩二胎的比例偏高。其次,通过逐步回归的模型,通过二分类Logit回归方法,分析了流动育龄妇女二胎分娩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她阐述了自己的分析结论。
主讲人汇报结束之后,进入学生提问环节,参与沙龙的同学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
2014级硕士陈宁认为,本文整体框架规范,引用大量英文文献,值得大家学习。同时认为,研究流动育龄妇女分娩地点选择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之后,对研究提出了几点问题:第一,认为本文的摘要不够规范,一般要明确写出使用了什么数据、运用了什么方法,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进而得出什么结论;第二,研究重点的提出不够明确,文章其实是想分析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变量对二胎分娩地点选择的影响,但问题的提出部分并没有很好的引出这一点。单纯论述“在我国流动人口庞大以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下“研究这一问题,落点有些宽泛;第三,既然用的是二分类logit分析方法,对因变量的操作为住院分娩和非住院分娩,但是在变动的定义中显示的却是四分类,这点是否应该直接说明,要不然给读者会造成误解;第四,描述分析部分是否可以详细分析一下呢?对现状的分析尚显不足;第五,关于讨论,认为讨论的方向应该是基于结论而又高于结论,但是文章的讨论部分,一些内容应该是描述部分所展现的,而不是延伸出来的。
2015级硕士王广德对回归分析模型单纯分析回归系数能够有效的得出结论提出了疑问。同时对“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如何在数据中区分出来提出了疑问。
2013级博士刘丹认为文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为什么研究流动妇女二胎分娩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而不是一胎呢?其实一胎研究也很有意义。这一点需要交代清楚,从而凸显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文献中对他人关于流动孕产妇分娩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的梳理与本文的变量选择是什么关系?重复探究、还是验证、推翻以往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没有交代清楚,目前来看有点重复研究的感觉。第三,没有提出研究假设?这不太符合一般意义上的研究规范,进而使得本文的研究目的不太清楚;第四,模型4加入生育特征因素之后R平方由模型3的0.148变为0.610,这说明其对模型的解释力特别强,应该对这个变量做出清晰的解释;第五,对模型的解释方面,不是特别清晰,应该要综合几个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和影响方向,进而得出明确的结论。
同学们讨论之后,郭秋菊老师进行了点评发言。郭老师认为本研究整体规范,但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其一,研究中如果引用大量文献,要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类,但是这篇文章中的文献运用有点庞杂,缺少提炼,属于文献堆积,应该围绕研究问题加以总结;其二;文中提到使用的数据,是回顾数据具有纵向可比性,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一般人口学中讲的纵向数据主要是指跟踪调查得到的数据;其三,关于研究模型的选择应该围绕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目标,考虑模型对于研究的适应性;其四,文章的描述部分欠缺,应该对数据进行均值分析和交互分析,因为通过这一点可以对下面的回归结果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同时对研究问题的具体现状也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其五,回归模型中“一胎住院分娩变量”的回归系数达到4.4,换成倍数要70多倍,这是很少见的,可能存在奇异值,这个需要在斟酌一下;其六,文章的结论应该主要围绕全模型进行分析,从而使得结论更加清晰明了。对于加入什么变量,哪个模型有什么变化,放在结果分析中谈就可以了。讨论部分有待完善,探讨应该更加突出重点。
最后,所有参加沙龙的师生们一起合影留念,此次喻晨沙龙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