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下午,社会学系第二十二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讲题目是《全面二孩政策能破解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吗?》,由2014级社会保障硕士陈宁主讲,2015级社会学博士周浪主持,特邀社会学系副主任刘成斌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现场二十余名同学参与了此次沙龙。
正式分享之前,主讲人陈宁介绍了当前全面二孩政策调整的社会背景,并从理论上简要介绍了生育政策放宽将会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进而会影响人口规模和结构,而这也是其研究的重要基础。之后,陈宁首先从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两方面,阐述了当下考察“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效应,文章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再次,他阐述了人口预测模型和基金收支平衡模型的构建以及相关的参数设定和研究假设,进而得出了生育政策调整能够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养老金支付危机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最后,他围绕研究的“核心假设”,讨论了生育政策调整对养老金影响的强度取决于育龄妇女对政策调整的响应程度,同时也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能实施进行了讨论,认为两类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但是推行延退政策对本研究的结论也不会造成干扰。
主讲人汇报结束之后,到场师生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
2015级社会学博士周浪首先发问,对于预测能否更加明确的说明为什么能够进行预测,以及是怎么预测的,从而使大家能够清楚了理解文章;同时提出政策能否实行50年的疑问?
2013级社会学博士郑进认为文章回应生育政策调整,考察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几点疑问:第一,通过预测研究,能够推出结论部分的第二和第六个结论,第二个结论应该是文章问题提出的一个现实基础;第二,从社会学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文章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质疑,因为研究的问题本身肯定就有正向相关关系。
2013级社会保障博士罗艳和社会学博士刘丹分别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赞赏,同时都对文章预测期为50年的解释提出了疑问,认为还可以有一定的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思路。同时罗艳博士认为文章对各类参保人群的解释应该可以再具体一点,提出可以以脚注形式进行解释的解决方法。刘丹博士对文章的讨论部分提出了建议,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不是减少养老金受益者的待遇水平,而是增加了其领取待遇。此外,她认为关于延迟退休以月为单位的方案设计导致其复杂性的表述不是特别准确,可以再进一步完善。
2015级社会保障博士童玉林从文章的一些具体细节入手,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陈宁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并表示感谢。
最后,进入精彩的点评环节。刘成斌副教授的点评以文章的写作为基点,讲到如何做研究进而上升到学术理想的高度。刘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从总体来看,有两大优点和两个不足。从优点来看:第一,文章的写作本身展现了作者的学术勇气和学术抱负。刘老师从涂尔干关于预测的论述开始,认为社会是不可预测的,预测本身是危险的,预测虽然以社会事实本位为依据,但是很多条件是未知的。同时预测一定是简化的,是从混沌的社会现实中抽出一个孤立的问题。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学术勇气和学术抱负。做研究学术,能力是可以弥补的,但学术抱负是不可或缺的;第二,文章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一定要抓住显著的社会变量。他延伸到一些知名的社会学家,如韦伯、马克思等人之所以成果卓著,就是因为抓住了当时“工业革命”、“阶级变迁”这些社会最大的社会变量。社会关键变量对社会发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需要深入把握的。他认为这篇文章抓住了生育政策调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这一重大社会变量。从不足方面来讲:第一,就研究的方法本身还有待完善,学术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有些表述要明确化要有学理依据。他认为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简化的,真正做研究是从经验世界中“抓一碗水”,但是研究中要明确为什么抓这一碗水。文章的预测期间是50年,为什么呢?一定要找出明确的学理依据。同时政策是不可预料的,尤其是在中国,很多政策都是问题导向型的。同时预测的一个前提是生育水平的企稳,那么企稳的依据是是什么,这个需要交代,要说明文章不考虑其他政策影响,仅考虑将来缴费人口增加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第二,就研究的数据本身提出要有数据的动态思维。在做量化研究的过程中,学术的思维方式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而技术仅仅是工具而已。使用数据是要具有动态的思维,因为数据的边际效用是不等值的,每一个百分比的变化影响是不同的。经验研究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线性思维,一定要把握数据的动态性。此外,刘老师从当前研究的理论饥渴症以及方法模型的过渡化,谈到学术饭碗和学术理想。他认为真正的学术一定将是概念模型和实际的社会价值相结合。最后,刘老师总结说学术研究不论是硕士博士还是老师都要有宏大的社会关怀,做论文是小视角,社会关怀是做学问的终极价值。总之学术之路是一个“学术积累”-“学术敏感”—“学术造诣”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坚实的付出。
刘老师的点评高屋建瓴,颇具思想的光环。他的评论基于文章而又高于文章,从文章的写作上升到如何做研究进而上升到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使大家深受启发,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点评环节结束之后,所有参加沙龙的师生们一起合影留念,此次喻晨沙龙活动圆满结束。